净零目标已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重塑企业运营与竞争格局的核心承诺。随着监管政策持续演进,其角色正从合规驱动转向推动长期转型的强大催化剂。对商业领袖而言,当前挑战已非‘是否行动’,而是如何将监管要求转化为战略优势。
在近期的一次对话中,LRQA英国及爱尔兰咨询总监兼Ergon Associates创始董事Steve Gibbons,与LRQA苏黎世咨询中心可持续发展副总监Thomas Zumbühl,共同探讨了监管框架、领导层问责机制和综合规划如何推动更有效的净零战略。凭借Steve在商业与合规领域的专长,以及Thomas在气候变化缓解和可持续发展咨询方面的经验,他们强调: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合规或排放报告,更需要企业勇于应对复杂性,考量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,并肩负起管理公正、全面转型的责任。
监管不仅是规则,更是指引方向
Thomas在讨论中首先指出,监管对企业气候战略的导向作用正不断增强。企业不再仅需满足合规要求,更需依据监管框架系统规划净零路径,将透明度管理、目标设定和长期战略纳入核心架构。
诸多框架,以科学碳目标倡议为例,虽源于自愿机制,现已被普遍采用,并作为强制性规范的重要参考。
这一点在欧盟的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》(CSRD)和《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》(ESRS)中尤为明显——两项法规正在欧洲全面推行,共同重塑了气候信息披露与责任机制的要求标准。
Thomas指出:“真正成为企业'操作手册'的正是《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》(ESRS)。企业不仅需要披露碳排放数据,还必须制定涵盖短期、中期和长期目标的减排路线图。”
监管已不再仅是一套需要遵循的规则,而是为企业向低碳未来转型提供了管理框架和战略方向。
透明度驱动绩效
这些新规的核心在于强制企业公开净零目标及实施进展。虽然目前不会对未达标企业进行处罚,但若企业拒不披露或无法证明减排成效,将面临重大的声誉风险。
Thomas解释道:“核心要求是透明度。监管部门未必会核查企业是否达成目标,但必定会审查其是否设定了目标,并如实公开相关进展。”
这种对透明度的强调,将净零目标从企业ESG报告的边缘地带推向了战略规划的核心。正如Steve所言,当企业公开减排计划时,不仅意味着接受公众监督,更将推动该目标深度融入内部决策体系。
“既然必须披露并定期报告,就意味着企业对外公开承诺,对内也需切实履行。”
从气候战略升级至企业战略
仅将气候战略与业务并行远远不够。Thomas再三强调:唯有将净零目标深度融入企业核心商业模式,才能真正实现转型。
“仅制定气候战略远远不够,必须将其融入核心商业战略。若两者割裂,终将难见成效——从运营采购到商业模式,都可能需要深度变革。”
企业管理层在定调这一转型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这绝非仅仅签署一份报告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领导者明确承诺、主动担责,并确保组织上下协同一致。
Thomas指出:"这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。员工、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都需要看到,管理层对待这场转型是动真格的。"
风险管控、系统韧性与公正转型的必然要求
这场讨论中最具启发性的部分,莫过于对"意外连锁效应"的深度剖析。企业往往将净零排放视为单纯的技术命题,然而当运营体系、供应链布局或能源结构发生变革时,将在三个维度产生涟漪效应:基层员工的生计保障、区域社会的经济生态,以及全球市场的供需格局。
Steve举了一个头部航运公司的典型案例:看似简单的船漆更换决策,却对燃油效率产生了杠杆效应。
“这使得船舶能够更高效地滑行,从而降低引擎负荷。此类细微的操作调整可带来实质性的减排效果。”
然而,即便是积极的变革也可能伴随风险。例如,摆脱高碳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出现失业或经济动荡。托马斯指出,如果企业为减排而更换供应商却忽视当地影响,就可能破坏社区生态、危及民众生计。
生物燃料案例:一个警示故事
为说明转型的复杂性,Steve分享了一个生物燃料大型项目的真实案例:该公司曾鼓励当地社区将粮食作物改种为生物燃料作物,以支持可再生燃料生产,却意外引发了粮食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
“由于种植燃料作物收益更高,当地社区开始弃耕购粮,最终引发粮食短缺和价格飞涨。为此我们不得不建议:必须保障本地粮食种植,以维持生态经济平衡。”
Thomas进一步阐释了这类做法对社区韧性的潜在威胁:
“若农户仅依赖单一作物,其抗风险能力将极为脆弱——一场气候异常或虫害侵袭便可能令其全年收入荡然无存。而多样化种植模式则更具稳定性。这些社会经济层面的考量,必须纳入转型规划的核心维度。”
薪酬与绩效挂钩:问责机制的核心作用
当前出现了一个新趋势:企业高管薪酬正与可持续发展绩效挂钩。Thomas指出,尽管并非所有企业都将薪酬与净零目标直接绑定,但多数公司已将ESG表现纳入短期激励计划。
“我负责的大部分重点客户已将ESG表现纳入高管薪酬结构。虽然考核指标未必全部聚焦气候领域,但这一机制本身便意味着管理层问责制的确立。”
Steve引用研究数据显示,近八成大型企业已将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部分挂钩。随着投资者、员工和消费者要求企业采取更实质性的行动,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扩大。
另一项有效工具是引入内部碳定价机制——通过为碳排放赋予货币价值,引导投资决策与技术升级的优先级排序。.
“当碳排放被赋予财务成本时,企业方能做出更具可持续性的长期决策,”Thomas提到。
企业管理者实践指南
基于上述讨论,致力于提升净零战略有效性与可信度的企业需落实五大关键行动:
- 确保规划切实落地
- 制定具体明确、设有时限且符合《巴黎协定》等全球目标的气候行动计划。
- 确保气候战略与核心业务深度融合。
- 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
- 依托国际认可框架,公开披露排放目标与实施进展 (例如, ESRS, ISSB, SBTi)。
- 以报告促提升,超越合规。
- 前瞻预判并系统管控转型风险
- 全面评估社会经济影响——重点关注就业与社区效应。
- 尽早与相关方沟通以了解并降低风险。
- 建立问责制
- 将可持续发展成果与高管薪酬和绩效指标挂钩
- 通过内部碳定价机制,优化战略投资决策
- 有说服力的表达
- 领导者必须积极发声并公开表明对净零目标的支持。
- 通过始终如一、真诚坦率的沟通,建立信任并凝聚共识。
前行之路:从报告披露到责任担当
随着监管要求的演进,披露压力正转化为行动压力。但真正领先的企业不会止步于目标陈述,而是将监管要求作为全面转型的起点。
Thomas总结了“净零周”的核心要义:
“技术解决方案远远不够。企业必须综合考虑社会背景、商业环境和社区影响,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转型。”
Steve最后发出行动倡议:
“制定计划,定期审视,全面落实。充分沟通,身体力行。这不仅关系企业发展,更是构建可持续未来的关键行为。”
企业将监管规则转化为发展路线图,方能引领行业迈向更具韧性、更负责任且更有竞争力的未来。